感冒初起:頭痛、發燒、惡寒、脖子、肩膀、骨節疼痛,而無汗。一般頭痛、脖子、肩膀、背部痠痛都可以用。
注意事項:一直在流汗的時候,不要服用。平常吃不會發汗,但感冒欲汗不得汗時,則會發汗。
目前分類:歧黃之術 (64)
- Jun 15 Thu 2006 09:36
【中藥十大良方-藥方解說 】
- Jun 15 Thu 2006 09:33
【中藥十大良方】
人體的大腦中有一造熱中樞,能不斷地產生熱能,並調節溫度以維持體溫的恆定(36.5度C左右),遇冷則毛細孔收縮,遇熱則擴張以散熱。一旦受寒邪、風邪所侵,肌肉血管神經收縮,致無法正常散熱,引起體溫升高,即為發熱或發燒;使得代謝管道受到阻塞,代謝廢物滯留皮下,刺激知覺、癢覺、痛覺神經,因而產生搔癢,全身肌肉痠痛的現象,嚴重者造成骨節痠痛。侵及頭部則頭痛,至耳朵則造成內耳不平衡、暈眩、欲嘔;病毒若破壞視神經,就會出現角膜炎、結膜炎。侵及鼻子則有鼻竇炎及鼻塞、流鼻水。其初始症狀可能為流鼻涕,稀而白、甚至如自來水般流不止。若不予理會,又加上抵抗力弱,病情就會逐漸加重;若一直發燒,就會化熱而呈現熱症。(此時西藥的退燒藥及退燒針,只是抑制大腦的造熱中樞,掩耳盜鈴而已,並沒有真正退燒;假如人的正氣強,燒退了,就可以抵抗病邪,病也就好了。若本身身體虛弱的話,病就反反覆覆,一直好不了,並會帶來許多副作用。)由流清涕而化熱後,鼻涕、痰都會變黃、黏稠狀。侵及呼吸道而咳嗽有痰;若痰停於喉管不出則乾咳。久咳則胸悶、有壓迫感。侵及淋巴則導致淋巴腫。侵入咽喉部,會使得咽喉發炎、扁桃腺發炎,嚴重時連吞口水都有痛感。侵入呼吸道則為氣管炎,到胸腔則演變成肺炎,到腸胃道則會腹瀉或便秘,甚至併發急性腸炎。
良方十帖介紹 (對號入座、安全有效)
- Oct 22 Sat 2005 13:56
中藥熬煮方式
- Apr 19 Tue 2005 03:02
【吐納之術】
首先練習一種逆腹式呼吸法,吸氣時由鼻子自外界吸入新鮮空氣至胸腔肺臟中,同時收小腹將腹部濁氣擠入胸腔肺臟中,吸氣時緩緩均勻的進行。吐氣時則反其道而行,將胸腔肺臟中的氣體一部份自口鼻呼出,一部份送自小腹,放鬆吸氣時收縮的小腹,同樣的呼氣時也要和吸氣時一樣緩緩均勻的進行。
這種呼吸方法,每次呼出的氣體中至少有一半是從腹部來的濁氣.原來的胸式或腹式呼吸法,呼出的氣中濁氣的比例多半很低.進行這種呼吸法時,上半身必需保持正直,氣才會順,下半身可以盤腿而坐,或正襟坐於椅上,或呈站立姿勢,或於行進間進行。
這種呼吸法所呼吸的是空氣,另外配合這種呼吸法可以同步進行罡氣的收納,罡氣就是我們平常所說氣功的氣。在熟練了逆腹式呼吸法之後,即可將這種空氣的呼吸動作交給身體的反射動作無意識的進行。隨後將意念用來控制罡氣的收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