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的診斷學,其實在網路上討論的人並不多.
因為如果如果有接觸到醫學這個領域的人應該都很清楚,不論是中醫或是西醫,最難的就是診斷學的部分.
說穿了,如果能夠分辨得出來是哪種疾病或是証,就有一半的把握知道自己能不能治得好疾病了.
中醫是如果辯証對了,還有至少一半的機會可以治好病;當然用藥與施針的功力是另一回事.
中醫的辯證系統就是望聞問切四個大系統,其中切脈最為人所難懂.
關於中醫的診斷學,其實在網路上討論的人並不多.
因為如果如果有接觸到醫學這個領域的人應該都很清楚,不論是中醫或是西醫,最難的就是診斷學的部分.
說穿了,如果能夠分辨得出來是哪種疾病或是証,就有一半的把握知道自己能不能治得好疾病了.
中醫是如果辯証對了,還有至少一半的機會可以治好病;當然用藥與施針的功力是另一回事.
中醫的辯證系統就是望聞問切四個大系統,其中切脈最為人所難懂.
個人在從事身心靈的相關治療與教學,不論是催眠、經絡、穴道、心理諮商、靈療、中藥草...等等都是實際應用與自我充實的選項科目,在因緣際會之下有幸獲得了扁鵲脈法與針法的傳承與對中醫的粗淺了解,對於方劑的配伍理論有了更新的觀點與想法;原來在中醫的理論與概念中,所謂的陰陽調和,五行相生相剋的平衡概念,除了可以在針與脈上獲得體現,也可以在藥物與方劑上展示出深奧的文化涵養!
當一個古老的東方哲學的理論能夠直接在現代醫學的臨床上被實踐且有效的執行,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感到驕傲與感動的一件事情!
也因為如此更強化了自己要再從頭多多閱讀傷寒論與金匱要訣的想法,經方之所以能歷久不衰的在時代的潮流中不斷的受到後人的重視與研究,的確其來有自。
尚記得課堂上所說的:為醫者,應以成為大醫為終身目標。
當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裡其實是非常激動的。還記得自己非常喜愛韓國的一部連續劇"醫道",醫道一劇中的男主角許浚乃是韓國東醫寶鑑的編匯者,過去源於中國的醫術知識要傳承到古代的高麗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在學習的過程中,男主角受盡千辛萬苦,才能爭取到閱讀醫書的機會。相對於現在的習醫者而言,想要閱讀醫學的相關知識真的是非常輕而易舉的事情。
不論是一位已經執業的中醫師,或是在中醫學院求學的本科學生,甚至於教授學生的老師或教授們,如要繼續精進自己的中醫醫術或是人文修為,對於中文甚至於古文的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中醫的文化傳承在經典上的研究其實占著非常重的一個比例,自先秦兩漢時期開始至今,中醫的大家們無不以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為基礎,接續著發展並豐富了後代多元的中醫理論。
從開始用針以來,像我這種講究療效的,手法不會太客氣。
自然也就遇過不少暈針的狀況,也遇過病人當場喪失意識的狀況過。
可能是我膽子夠大,從沒一次慌張過;知識就是力量,有空多看看先吧。
暈針,多半是初次扎針,心裡害怕,或進針後捻轉太重,或針前身體太疲勞。過度飢餓所引起的急性腦貧血。暈針的症狀是:扎針以後,病人感覺頭暈、眼花、噁心、想吐,嚴重的,顏面蒼白、手足發涼、身上出冷汗,甚至暈倒失去知覺。
今天一位好朋友的長輩過世...
忙裡抽空過去撚香時...聽了前後原由...
覺得雖然說是車禍...
但是可怕的是...我覺得更有可能是因為醫療疏失才造成過世...
一堆人問我幹啥把中醫的紀錄文章都砍了,因為台灣雞八毛太多,牽涉到法律跟金錢的問題。
眾人悠悠...人心難測...所以我就乾脆都砍光了。
既然我是在大陸考到的資格,我就以後把這些類型的文章都放在對岸的空間裡。
目前整理出來的整合四種脈學理論.六氣應用四工的記憶方式,還有中醫體巫的奧義也只會陸續在對岸的論壇發表。
四月份內地的國家聯招考試後近三個月,終於拿到期盼已久的入學通知...
不過怎麼整個印的像張廣告紙阿?
較常見的二十八種脈象。通常指的是: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弦、芤、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大。
浮脈
脈象的一種。脈來浮取即得,重按反覺減弱。主病在表,浮而有力是表實,浮而無力是表虛。多見於感冒和某些急性熱病初期。此外,某些久病陽氣虛損也可見浮大無力的脈。
先前被提醒說要再多讀讀黃帝內經,於是重新花了些時間再重頭看。
越看越覺得以前看不懂的地方,現在因為人生歷練比較夠了,把文字當成圖像來看居然就看的懂了。
這本書真是太厲害了!
有一段寫的很機車
先前被提醒說要再多讀讀黃帝內經,於是重新花了些時間再重頭看。
越看越覺得以前看不懂的地方,現在因為人生歷練比較夠了,把文字當成圖像來看居然就看的懂了。
這本書真是太厲害了!
有一段寫的很有趣~
歧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學貴沉潛,融匯貫通,執簡馭繁
一九三八年我來到重慶行醫。時值抗日戰爭期間,各地名醫先後避難到後方,一時間,重慶醫界,高手雲集,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如全國知名中醫張筒齋在渝期間,我常從病人處研究其處方,發現張老極善輕靈,藥雖一錢幾分,每起沉屙。當時,我正盲目崇拜重荊,自謂「膽大」,對照張老經驗,深有觸動。我初到重慶,人地兩疏,無名小卒較之諸名家,診務清淡;正因為清淡,又造成了重新學習的環境。條件允許我每治一個病人都詳細立案,反復推敲,病家服藥後,必詢療效,甚至登門隨訪以察究竟。臨證遇難,遍檢醫書以求答案,讀書有悟,踐之臨床以期印正。如斯者約有三、心年光景,使我在學術上長進了很大一步。 -
我在青年時代就背熟了幾百首成方,滿身皆是法寶,有時治一個較複雜的病,前後往往用上十余首方。表面上似炫廣博,實際上胸無定見,雜亂無章。
【作者簡介】陳源生(1897~),四川銅梁縣人。中醫世家,致力於中醫臨床工作六十餘年。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臨床意義多有闡發,善於汲取各家學說的長處,對中草藥的研究尤其心得。治病不拘成法,主張輕靈巧取,在內、婦、兒科臨床上,有較深的造詣。著有《臨床常用中草藥選編》、《簡便驗方歌括》
在畸嶇的醫學道路上,我雖已經歷了六十多個寒暑,但仍不敢妄言醫道精微。只能把一些點滴的經驗教訓披陳如下,以與同道共勉。
由誦習方藥入手,從流溯源
我家世代以醫為業。叔祖父陳濟普,以內、婦、喉科見長,在銅梁一帶行醫數十年,名噪一方,家父及兄長皆從其學。我九歲發蒙讀私塾,二、三年後,父親就叫我在課餘背誦《藥性賦))。所賴年少,記憶力強,不多久,寒、熱、溫、平幾百味藥性背得滾瓜爛熟。緊接著又背誦了《藥性四百昧歌括》。一切都很順利,對醫道興趣倍增。.繼而征得塾師之允,遂與儒書、醫書合爐共冶。按照叔祖父安排,進一步就讀《時方歌括》、《時方妙用》。因先背熟了藥性,雖初讀方書亦不感到陌生。叔祖父對我講:「雖說『醫不執方』,而『醫必有方』。前人立方,皆遵法度,故學方易知法。法與方,猶藤與瓜之關係,欲臨證者,當先從方與法入門。」之後,又讀了《成方便讀》、《成方切用》等方書。在熟悉了基本治法與方劑後,開始讀《醫學三字經》。背得了(《醫學三字經》,叔祖父囑我再讀《醫學心悟》。並說:「《心悟》一書,其精粹又在『醫門八法』篇中,務必要熟讀、精恩,最好背得。」確如其言,「八法」篇頗切實用,我臨證以來,立法處方得程鍾齡先生益處不小。除陳、程這兩本書外,還陸續讀了一些入門書籍,由此而具備了淺顯的理論及一般的臨證知識,為學習經典醫著作了一些鋪墊。
攻讀經典的方法:相互參證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中國時報73年2月28日第8版「醫生不看病,病人不會死」:瑞士學者韓魯士調查求證了以色列、哥倫比亞、英國、美國加州等地區,發現只要有醫生罷工的地方,其死亡率即降低至平時的35%。
您知道嗎?治妊娠嘔吐的西藥「白利麥豆」之副作用產生了幾千個畸形兒,導致日本藥廠破產;而第一代避孕藥的劑量是現在的一百多倍! 您可否仔細想過?以前西醫認為盲腸沒作用是人體的累贅,割掉比較不會引起盲腸炎;現在卻發現盲腸可以解類固醇。以前扁桃腺炎就鼓勵割掉,以為可以一勞永逸;現在卻發現割掉後,人體少了一道防線,將更糟糕。這要作何解釋?
香港腳(民86、6)、青春痘(民87、2)這麼小的毛病都治不好,吃了藥不是會死人,就是會自殺;能夠使用超過一百年的西藥有幾種?為何沒幾年就因副作用太大而淘汰;連廣告都以不含阿斯匹靈為口號,來唾棄這個叫某些人吃了會胃出血的碩果僅存者。
1. 人體的大腦中有一造熱中樞,能不斷產生熱能,並調節溫度以維持體溫的恆定,遇冷則毛細孔收縮,遇熱則擴張以散熱。
2. 一旦受寒邪、風邪所侵,肌肉血管神經收縮,致無法正常散熱,引起體溫升高,即為發熱或發燒。(初期往往也會怕風、惡寒—葛根湯;不惡寒,發燒太厲害┼黃芩。)
3. 使得代謝管道受到阻塞,代謝廢物滯留皮下,刺激知覺、癢覺、痛覺神經,因而產生搔癢,全身肌肉痠痛現象,嚴重者造成骨節痠痛(葛根湯)。
答:如果你知道吃壞肚子,那就用平胃散就可以。若莫名其妙,肚子痙攣疼痛,用芍藥甘草湯自然比平胃散好。 其實,上述十帖良方,適應範圍有些會重疊,不要害怕,大膽使用即可。當然,真的分不清楚就一起用。
問二、可否請你舉例?
答:譬如說,小青龍湯跟苓桂術甘湯也有重疊。當流清涕(頭一低下來就像自來 水一樣流出)時,兩帖藥合用效果更佳。 又譬如說,水瀉用胃苓湯,不要任意加葛根芩連湯。但急性腸炎一定會拉肚 子,用葛根芩連湯加胃苓湯效果當然更好,其實不加效果就很好了。 再者,急性腸炎肚子一定會絞痛,葛根芩連湯加芍藥甘草湯當然也可以。
葛根(4錢)、麻黃(2~3錢)、桂枝(2錢)、芍藥(2錢)、甘草(2錢)、生薑(3錢)、大棗(4枚)。(水三碗半,先煮麻黃、葛根至二碗半,去掉水面白沫,入諸藥煎至八分,溫服,令汗微出)。
(註:初起感冒,若有汗要去掉麻黃,或用桂枝湯。)
2. 小青龍湯:
1.口苦、眼睛不舒服、發燒、喉痛---小柴胡湯(3克)┼麥門冬湯(3克)。
2.內耳不平衡、暈眩、眼壓過高---小柴胡湯(3克)┼苓桂術甘湯(3克)。
3.發燒、鼻涕黃稠、咳嗽、喉嚨痛---麻杏甘石湯(3克) ┼麥門冬湯(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