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引經用藥
肺經-桔梗.蔥白.升麻.白芷.
大腸經-.白芷.升麻.石膏.
胃經-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脾經-升麻.蒼术.葛根.白术.
心經-黃連.細辛.
小腸經-藁本.黃柏.
膀胱經-羌活
腎經-獨活.細辛.知母.桂枝.
心包經-柴胡.丹皮.
三焦經-連翹.柴胡.
膽經-柴胡.青皮.
肝經-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
十六部位引經用藥
上半身-川芎
下半身-牛膝
上焦-地骨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周身-羌活
手臂-桂枝
背脊-白芷.藁本
左脅-青皮
右脅-柴胡
腹部-白芍
兩足-木瓜
膝下-黃柏
中風引經用藥
手太陰-防風
手陽明-白芷
手少陰-細辛
手太陽-藁本
手厥陰-芎窮
手少陽-黃耆
足太陰-升麻
足陽明-葛根
足太陽-羌活
足少陰-獨活
足少陽-柴胡
足厥陰-芎窮
引經藥可粗略歸納為四類:十二經引經藥、六經引藥、病症引經藥、局部和穴位引經藥。
十二經引經藥:
手太陰肺經:桔梗、升麻、蔥白、辛夷、白芷。
手少陰心經:黃連、細辛。
手厥陰心包經:丹皮、柴胡。
手太陽小腸經:木通、竹葉。
手少陽三焦經:柴胡、連翹。
手陽明大腸經: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陰脾經:升麻、蒼朮、葛根、白芍。
足少陰腎經:獨活、肉桂、知母、細辛。
少陽膽經:青皮、柴胡。
足陽明胃經: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傷寒六經引藥:
太陽病:羌活、防風、藁本。
陽明病:升麻、葛根、白芷。
少陽病:柴胡。
太陰病:蒼朮。
少陰病:獨活。
厥陰病:細辛、青皮、川芎。
病症引經藥:
桑白皮是肺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肺病的方劑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藥入肺經。
香附、柴胡是肝經和引經藥,在治療肝氣鬱滯,協脅脹痛時加入柴胡香附右引藥入肝
桂枝,薤白為心經的引經藥,在治療胸悶、氣短、心悸等心陽不通量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藥歸心經。
薑黃和牛膝均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薑黃能引藥上行通達上肢,因此常做為上肢痺症的引經藥。牛膝則性喜下行而通達下肢,因此在詒療下肢痺症肘常加入牛膝做為下肢的引經藥。
病位引經藥:
病位,即疾病發生的部位,也是正邪相爭的位置。包括臟腑、組織等疾病部位,也包括太陽、少陽等經絡。恰當的選擇引經藥物,能增強方藥的作用療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
從咽喉至胸膈部分,其中包括了胸脅,還有心肺兩個重要臟器。胸脅是厥陰、少陰分佈之所,其中柴胡,香附為引經藥,以此為引經藥,運用於臨床,能開鬱散滯而通達上下,使肝經氣血暢行。手太陰肺經引經藥用桔梗、升麻、蔥白、白芷;手少陰心經引經藥用黃連、細辛。
中焦:
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穀,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營養生化的來源。足太陰脾經引經藥有 蒼朮、升麻、白芍,蒼術苦溫,濕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涼,脾氣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調者用之。足陽明胃經引經藥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
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陰部分。能分別清濁,滲入膀胱,排泄廢料,主要是肝腎和腰府之所在。足少陰腎經引經藥用肉桂、知母。足厥陰肝經引經藥用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的引經藥用仙茅、狗脊、杜仲。
頭部:
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均循行頭面部,厥陰經亦上會於巔頂。故頭部疾病的治療要分清經別,如太陽經頭痛,多在後頭部,下連於頸;陽明經頭痛,多在前額部及眉棱等處;少陽經頭痛,多在頭之兩側,並連及耳部;厥陰經頭痛,痛在巔頂,連於目系。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厥陰吳茱萸,少陰細辛也。特別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風,祛血中之風,上達巔頂,下行血海,走而不守,並能散少陽之風,內行肝膽,外散風邪,辛香走竄,為治上要藥。
四肢:
四肢為手足之經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薑黃、桑枝為上半身疾病的引經藥,可引諸藥達上肢及頭項部;獨活、牛膝、木瓜為下半身病的引經藥,可引諸藥達腰膝、下肢。
運用引經藥的注意事項:
1、引經作用並非一成不變的,炮製可改變藥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鹽炒入腎,醋制入肝,蜜制歸肺,酒炒上行。
2、用引經藥應以辨證為前提,充分考慮其本身的藥性與功能,盡可能功能與導向兼顧,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如手少陰心經引經藥黃連與細辛,清心火時選黃連,通心陽時用細辛。再如痛瀉要方中的防風,既能引藥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氣,勝濕止瀉;龍膽瀉肝湯之柴胡,既能引藥入肝膽,又能舒暢肝膽等。
3、臨床辨證用藥組方,重要的是看藥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強調某藥的引經作用。實際上在眾多的方劑中,選用藥物的依據主要是功能與歸經,而選藥引經的則為數較少,這就是說,引經的作用是重要的,但並非是必須的。因此不能過分誇大引經藥的作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