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6-191655-61.jpg

1975年,一部留名影史的電影上映,同時斬獲了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

這部電影就是《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裡面最驚嚇的一幕是,片中的主角除了接受電擊與許多的矯正治療外,最後被強制接受了「前額葉切除術(pre-frontal lobotomy)」之後,變成了一個呆滯的活死人。

前額葉切除術(pre-frontal lobotomy)是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包括切除前額葉皮質的連接組織。主要於1930年代到1950年代用來醫治一些精神病患,也是世界上第一種精神外科手術。

1935年葡萄牙神經外科醫師莫尼茲(Antόnio Egas Moniz)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他參考了黑猩猩在接受切除術後對於驚嚇與攻擊行為明顯降低的狀況後,變開始嘗試在大腦的前額葉注射酒精來破壞大腦組織,但是不久就發現這種做法也會損害到大腦的其他地方。於是他便開發出了被稱為腦白質切斷器的手術儀器來完成額葉的切除工作。

說起來這個方式直接又粗暴,就是頭顱上挖洞之後拿根螺絲刀從開口插入大腦後,直接切斷神經纖維。

諷刺的是莫尼茲(Antόnio Egas Moniz)還因此得到1949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造成世界使用此手術替精神疾病患者治療的風潮。

後來美國的醫師,分別是弗利曼(Walter Freeman)和華斯(James Walts)發展出一種更加迅速便利的手術方式。只需要一個類似於冰錐的錐子和一個榔頭,病人被施以電擊以代替藥物麻醉。手術時將錐子經由眼球上部從眼眶中鑿入腦內,破壞掉相應的神經。1936年到20世紀五十年代之間,弗里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

(美國人就是厲害,方便簡單賺大錢的方式他們最會。)

病人接受了手術治療之後,到底有沒有好呢?科學家逐漸發現,腦白質切除術後的患者通常都會喪失精神衝動,其智力和認知能力也會受到影響,表現出類似痴呆、弱智的跡象。

基本上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沒有太多治療選擇的情況下,「腦葉切除術」被視為精神疾病、憂鬱症、不明暴力傾向、精神分裂症、強迫症、長期疼痛和躁鬱症等情緒問題患者的神奇療法,另外習慣性犯罪的人、問題少年,還有行為異常者,也是接受這種治療不二人選,包括同性戀。

(對,不要懷疑,就在上個世紀,同性戀被視為一種疾病。)

如果真的有病就算了,但是當時有許多沒有病的人也被強迫接受這種手術,當時有位名叫霍華德.杜利(Howard Dully)的小男孩是因為不討母親歡心而被迫接受手術;二次大戰之後,甚至有好幾千位返家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美國士兵都接受了腦葉切斷手術。當時的醫師都認為,病人的永久性腦傷或退化成植物人的狀態,都不過是治療手段的副作用而已。

弗里曼稱他們為「無法適應社會的人」而只要「接受腦葉切除術的病人就會變成聽話的良民。」。說得也是,反正切了之後,這些人就都乖乖地在那邊不會吵也不會鬧了。


延伸閱讀:
《黑暗又荒謬的年代-治療同性戀》
《ADHD與飲食及過敏相關》
《一個剝奪母愛的實驗》
《惡名昭彰的前額葉切除術》
《習得性無助》
《那個號稱吃糖可以減肥的時代》


「為了矯正原本有缺陷的大腦,就直接破壞它的功能作為治療方式?」現在聽起來很荒謬的概念在當時可是病患家屬的救命稻草。

美國知名的甘迺迪家族中的蘿絲瑪麗就是其中知名的患者,當時蘿絲瑪麗被判斷為輕微智能障礙與精神病頃向,她也被父親安排了這項手術。甘迺迪家族是美國的社會名流,父母非常擔心她的智能障礙乃至後來有精神病傾向的事為人所知,會影響家族的政治前途,他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想要「治癒」這個女兒,然而效果不彰,在她23歲的那年父親決定動手術。

當時動刀的就是前述的弗利曼(Walter Freeman)和華斯(James Walts)醫生,當手術時,醫生要求蘿絲瑪麗背誦《主禱文》(Lord’s Prayer ),然後確定要切除多少部分的大腦,當蘿絲瑪莉開始背得顛三倒四之後,醫師馬上停止了手術。手術後蘿絲瑪莉的心智能力退化成兩歲大的小孩,且馬上被送入精神病院,終其一生都無法言語與走路,而且伴隨著大小便失禁的症狀。

根據統計,這數十年間,光是美國就有超過40,000名病人接受過這個惡名昭彰的切除術,全球則有超過70,000個手術案例。

「我們打算矯正的到底是什麼?是病人的行為,還是自己的焦慮?」

後來時代的演進發明了許多精神藥物,前額葉切除術也漸漸被淘汰,但是這種仰賴輕鬆快速方便的治療概念從來都沒有斷絕過。

把社會現象當成疾病治療或是進行迫害這件事,在人類的歷史與醫療史上是常態,因為這對大家都有好處。因為大家都有錢賺。

千百年來直到今日,只要我們見到精神病人或不符一般社會規範的兒童或是青少年(過動兒、偏差行為者),就認為這些人需要被矯正才能回歸社會團體,不然就需隔離或使其自生自滅。

家屬或是教育單位花了很多時間訓練他們社交技巧,還需要周遭關係配合調整,真麻煩。

如果要焦慮症或是過動患者面對痛苦,還要不吵不鬧?去開刀吃藥就好了,又快又方便。不是嗎?

這個社會一直害怕異己,也不想花時間等待這些孩子或所謂的病人成長成熟,為了讓這群人早一點成為「有用的人」,我們使用手術、精神藥物、傳統思想及填鴨式教育強迫他們變正常,使他們被強硬的調整成為「正常人」,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選擇的能力。當矯正、治療、切除、剝奪、抑制的觀念美其名治療成為了一種社會常態。基本上就是沒把對方當成人,而當一個人沒有自由意志,不能選擇的時候就已經不是人了。

其實善與惡的究竟基本上都泯滅了人性,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給予身邊的人有足夠的選擇權。

那麼,我們認知跟追求的治療或醫療的本質到底是甚麼?

-----------------------------------------
參考資料

*治療某些精神疾病的暫時療法.Tentatives opératoires dans le traitement de certaines psychoses (Tentative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tain psychoses), Paris, 1936.

*我如何執行前額葉切除術.Como cheguei a realizar a leucotomia pré-frontal (How I came to perform leucotomy), Lisbon, 1948.

*前額葉切除術治療精神障礙後的智力,情感和社會行為表現,Freeman, W. and Watts, J.W. Psychosurgery. Intelligence, Emo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Following Prefrontal Lobotomy for Mental Disorder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Springfield (Ill.) 1942, pp. 33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onj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